人民币汇率3月以来首次月线收阳 美元本轮升值大概率已经筑顶

2022-12-01 16:55:0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

  进入年底,汇率市场出现了一些新趋势,今年以来一直唱主角的强势美元终于有了偃旗息鼓的势头。11月,美元指数下跌5.04%,为2010年9月以来最大单月跌幅。事实上,当前美元指数已经回落至106下方,较年内高点114.78已经贬值超过8%。

  针对美元11月的大跌,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副院长赵庆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美联储放缓加息的预期下,美元指数的驱动力减弱,可以判断强势美元基本已经进入尾声,本轮非美货币贬值低点大概率已经出现。

  非美货币方面,11月欧元兑美元上涨5.31%,英镑兑美元上涨5.19%,日元兑美元上涨7.16%,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上涨2.15%,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上涨3.96%。

  值得注意的是,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均为3月以来首度月线收阳,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创2019年1月以来最大单月涨幅,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创十年以来最大单月涨幅。截至12月1日13:09,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报7.0570,距离10月25日的低点7.3748已经升值4.30% ;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报7.0649,距离11月1日的低点7.3280已经升值3.59%。

  记者多方了解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本轮美元指数升值周期的顶点已经出现,但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仍未结束、美国经济相对欧洲经济优势仍存的大背景下美元指数难言进入下行周期,人民币汇率的外部贬值压力有所减轻,后续走势更多取决于国内经济的基本面。

  美元本轮升值大概率已经筑顶

  南华期货(603093)宏观外汇分析师周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美联储加息预期较难大幅上升,欧美货币政策差异可能收敛、美国经济出现恶化迹象以及美元在今年已持续较长时间上行的背景下,预计美元指数大概率已接近大幅上行的终点。就算后期美国经济或美联储加息幅度超预期,美元可能会再获升值动能,但大概率也是强弩之末。

  12月1日,中国央行主管媒体《金融时报》发布文章指出,今年以来,随着美国通胀居高不下导致美联储激进加息,美元走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焦点话题。但11月以来,美元不仅上行乏力还出现了下滑现象。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最新数据,截至11月22日当周,美元净空头头寸达到18.2亿美元,升至2021年7月以来最高。综合来看,当前的美元下滑很可能意味着本轮升值已经筑顶,后续冲高的空间十分有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元升值周期已经终结,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元仍将保持强势,转入贬值周期可能尚需时日。

  第一,从美联储加息的角度而言,美联储放缓加息的预期增强将打压美元上行动能,但其持续加息仍将成为美元强势的支撑所在。

  第二,美元指数的走势除了与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密切相关之外,也与美国经济和欧元区经济表现密不可分——欧元比重在美元指数中占据重要部分。美国经济相对于欧洲经济的优势难以一直持续下去。

  美东时间11月30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12月议息会议噤声期前的一次关键发言也印证了市场对美联储放缓加息的预期。鲍威尔表示,货币政策对经济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不确定的滞后性,而迄今为止的快速紧缩政策的全部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因此,当接近足以使通货膨胀率下降的约束水平时,放缓加息步伐是说得通的。

  鲍威尔明确表示,放缓加息步伐的时机可能最快在12月的议息会议上到来。但提高利率以控制通货膨胀、限制性政策要保持多久要比放缓的时间节点更为重要。恢复价格稳定可能需要(美联储)在一段时间内将政策保持在限制性水平。历史警示我们不要过早地放松政策。美联储将坚持到底,直到大功告成。

  鲍威尔鹰中有鸽的“打太极”式发言可能还是有些令人迷惑,但美国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美联储放缓加息的节点大概率已经临近。美东时间11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素有“小非农”之称的美国11月ADP就业人数增加12.7万人,为2021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远不及市场预期的20万人,同时较10月份的23.9万人大幅回落。

  美联储经济褐皮书也显示,美国整体经济活动大致持平或略有上升,利率和通货膨胀继续对经济活动构成压力,促使中低收入消费者越来越多地购买低价商品,许多人对前景表示了更大的不确定性或悲观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劳工统计局11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0月CPI同比增长7.7%,略低于市场预期,前值为8.2%,环比出现明显回落,但离美联储2%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早在11月中旬,中信证券(600030)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就曾撰文表示,站在当前时点,当前美元指数的阶段性高点或已过,但其趋势性下行的条件尚不具备。一方面,美国10月的整体通胀和核心通胀增速低于市场预期,显示出通胀压力边际缓解,进而导致市场的通胀预期和加息预期均有所回落,带动美元指数走弱。另一方面,美元指数的上行动力往往来自美联储紧缩政策、以及美国经济相对于其他非美经济体的相对优势;驱动美元指数下行的因素则主要是非美经济的强劲表现,尤其是欧洲地区。往后看,从相对经济差的角度来看,欧洲通胀高烧不退,经济修复疲弱,未来欧美经济差难言明显收敛,或无法使美元指数下行,但也不排除欧洲经济超预期衰退引发美元指数反弹的潜在风险。

  人民币外部贬值压力缓解 后续主要取决于国内基本面

  关于人民币近期出现的明显升值,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期人民币汇率大幅拉升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美元近两个月以来美元走势较弱,美元指数从114的高点附近下行到了106附近,即美元兑一揽子货币贬值幅度超过了8%,但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幅度远远没有跟上,近两天人民币的快速拉升可以理解为补涨。

  第二,最近国内经济刺激政策较多,尤其是房地产融资三支箭的射出提振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未来预期,房地产板块、大金融板块甚至整个A股都出现了一定的反弹,人民币汇率也从市场的乐观情绪中受益。

  第三,今年以来不断走阔的中美利差近期出现了一定的收窄,这也是近期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原因。近半个月来,国内利率上行趋势明显,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超过20基点,其它利率债以及信用债收益率上行幅度更大,而美国的国债收益率近期则是在缓慢下降,中美利差倒挂有所缓和,也利好人民币汇率反弹。

  数据显示,截至12月1日13:00,十年期美债收益率报3.607%,十年期中债收益率2.934%,利差为67BP,较十月底出现明显收窄。

  吴照银认为,从中美利差和中美经济的基本面变化来看,人民币从4月以来单边贬值的趋势可能会有所改变,短期人民币不至于从单边贬值转变为单边升值,但大概率人民币会从单边贬值转为高位震荡,即使未来再有贬值,其贬值的空间也非常有限。

  关于人民币汇率近两日上涨逾千点的原因,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记者分析,一是11月30日美国公布的ADP就业数据大幅不及预期,市场对美联储将于12月放缓加息节奏的预期进一步增强,这带动当日美元指数下跌0.78%,比价效应推动人民币升值;二是11月30日多地优化细化疫情精准防控举措,这部分抵消了当日官方PMI指数下行带来的影响,提振市场对下一步国内经济反弹的信心。

  王青指出,未来,伴随疫情防控优化细化措施的持续出台,以及金融支持房地产“三支箭”全面发力,汇率市场对国内经济复苏前景的预期正在改善。国内经济修复前景、美国货币政策走向是未来一段时间决定人民币汇率强弱的主导性因素。

  南华期货宏观外汇分析师周骥也提到,除了美元上行乏力之外,国内稳经济政策不断出台,市场对我国经济将稳健向上的信心被大大提振,从而使得人民币在近期的表现相对强势。在这样的积极预期之下,即使国内11月制造业及非制造业PMI数据低于预期,市场的反应也较为平静。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11月中旬时就发表观点称,当前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的高点或已确认,但短期或难出现趋势性升值行情,整体仍维持宽幅震荡。美元指数的阶段性高点或已过去,其对于人民币的被动贬值压力趋弱。即使美元指数再出现超预期反弹的情况,在国内经济预期改善、股债市场资本流出压力放缓、积压的结汇需求或年底释放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或再难突破此前高点。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或逐步回归内部因素主导,需要经过疫情的压力测试以及经济修复的数据验证来支撑人民币继续走强。

  需要指出的是,有关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监管层面近期已经释放了多次稳汇率信号,明确指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将支撑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金融街(000402)论坛上表示,向前看,中国外汇市场将保持稳健运行。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风险上升,通胀仍高于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将总体维持紧缩,美元短期仍可能高位震荡,市场机构预测美元升值动能减弱、强升值周期或已接近尾声。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不会改变。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提升防控科学性、精准性,将更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前期稳定经济增长的多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也将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增长动能。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张明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元指数有望持续在高位盘整,年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会在7.0-7.4区间内波动。如果把目光投向更长远的未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出现显著的反弹。其一,本轮美联储加息周期可能将在2023年第二季度结束;其二,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显著反弹,而美国经济增速可能明显下行。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