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来首次!英国大幅加息75个基点,还出售7.5亿英镑国债

2022-11-04 17:52:13 21世纪经济报道 微信号 

  作 者丨何柳颖

  编 辑丨和佳

  图 源丨新华社

  11月3日,英国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3%,这是英国基准利率自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也是英国央行自1989年以来的单次最大加息幅度。

  11月1日,英国央行开启主动QT(量化紧缩),完成针对QE购债项目的首次债券出售,英国也成为本轮紧缩周期中首个主动出售国债的主要央行。有分析认为,加速加息加上主动QT,意味着进入未知领域。

  中信证券(600030)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英国央行大幅加息75个基点,叠加出售国债的计划,激进的紧缩政策或加速加紧市场流动性,英国国债市场或是‘熊平’行情。”

  加速加息+主动QT

  11月3日晚,英国央行公布最新利率决议,宣布加息75个基点。今年以来,英国央行已七度加息,将利率水平从去年底的0.25%提高至3%。

  消息公布后,截至发稿,英国富时100指数报7110点,日内下挫0.47%;英镑美元报1.1177,日内下滑1.83%;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小幅震荡,报3.525%。

  英国央行预计,今年第四季度通胀率将为11%。9月,英国通胀率同比上升10.1%,与创下40年来新高的7月通胀水平相当。

  值得注意的是,大幅加息之前,英国央行还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11月1日,英国央行完成针对QE购债项目的首次债券出售。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务委员兼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欧美各主要央行竞相加息以控制高企的通胀,而英国央行尽管加息跟进比较快,但是截至目前,加息幅度没有欧美连续多次75个基点的巨幅加息大,由此,英国央行在缩表方面也就要比欧洲央行等走得更靠前。”

  英国央行这一“加速加息+主动QT”的操作,被市场认为“进入未知领域”。

  一方面,国债水平陡升。刘英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英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基本上很少到达4%的水平,2020年更是跌到地板价,但疫情以来不断上行,近期更是出现迅速飙升,陡升中几度破4%,主动QT的开启给国债带来的上行压力需要注意。

  另一方面,通胀能否得到有效控制?中国银行(601988)研究院研究员李颖婷指出,目前,英国的物价走高主要源于全球能源和国际市场的商品价格上涨,属于输入性通胀,货币政策很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而且,英国央行因债券购买行动而蒙受的预期损失将由财政部负责,这将让英国政府财政压力更大。明明指出,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英国的财政赤字率便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仍然高于往年平均水平。当前,因为高通胀和紧缩政策的影响,英国政府的公共支出增加,而收入端也受到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由此来看英国财政压力较大。

  目前IMF预计英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将分别为3.6%和0.3%。李颖婷认为,在2023年英国经济步入衰退的背景下,加息会降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动力,缩表意味着英国政府需要压缩财政支出空间,未来,英国经济表现不容乐观。

  今年进行8次债券拍卖

  此前不久,受英国前任首相特拉斯激进减税方案影响,英国债券市场掀起了一阵抛售浪潮。彼时英国央行不得不出手“相救”,开启紧急债券购买计划以稳定国债收益率,该计划已于10月14日停止。

  受此影响,英国央行的国债出售计划延迟至11月执行。据悉,英国央行在过去的13年共积累了约8380亿英镑的国债,根据此前的计划,英国央行准备在12个月里出售约400亿英镑的国债。

  今年的国债出售将于11月1日开始,到 2022年12月8日结束,共举行8次拍卖,每次拍卖的计划规模为7.5 亿英镑。今年出售的将全部为中短期国债(期限在3-7年、7-20年),英央行表示计划在明年一季度前对出售的国债期限进行重新考虑。

  渣打中国首席投资策略师王昕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英国的紧缩是不可逆的必经之路,过剩的流动性造成了通胀的上升,在当前的环境之下,这些流动性要得到回收。近日美联储和欧洲央行方面关于QT的言论,也都是为了收紧流动性来控制通胀。”

  王昕杰认为,虽然流动性的减少一定会对企业的盈利造成影响,从而对经济带来向下的压力,但是目前各个央行最重要就是控通胀。

  无论如何,英国央行的大力度紧缩的确为一着险棋。若市场条件恶化,英国央行会否调整国债销售计划?英国央行10月公告显示,将密切监测这一销售计划对市场状况的影响,并保留修改其时间表的权利,包括出售(债券)类型及规模。在8月讨论该出售计划时,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MPC)亦曾表示,如果市场被判断为非常困难,英国央行将首先考虑修正或停止销售计划,然后再考虑重新投资或进行额外资产购买。

  E N D

  本期编辑 黎雨桐 实习生 梅乐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